八月未央,暑气渐消,正是涵养性灵、深耕学问之时。8月24日至27日,汉语言文学2023级文典班赴华中师范大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本次活动由安庆师范大学教务处指导、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主办,活动旨在通过名师引领、朋辈交流等形式, 深化学生专业能力、拓展学术视野、提升整体素养。
华中师范大学精心设计了三天的集中培训,安排了名师讲座、学术探讨、朋辈交流与文化考察,大大充实了学生们的学科知识素养与专业能力。

江城问道,研学新程
8月24日下午一点整,在李思语与王爽老师的带领下,15名学员从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出发,下午六点到达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校区,到校后,华中师范大学为暑期夏令营举办了简短而庄重的开营仪式。
华中师范大学尹达教授代表校方及华中师大文学院对远道而来的学子们表示热烈的欢迎,简要介绍了校内情况及本次夏令营的具体课程安排。文典班班主任李思语老师代表全体成员致辞,“非常感谢华中师范大学的热情款待和周到安排,我们对本次夏令营活动期待已久,相信接下来,一定会是一场令我们受益匪浅的精彩旅途。”
教之素养,诗之远方
8月25日上午八点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筱南副教授做了题为《语文教育前沿理论与核心素养培养》专题讲座。张教授从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两方面,结合当前师范生发展前景与就业趋势,为大家系统、清晰地阐述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发展动态。
专题讲座后的师生互动环节,张教授非常耐心地解答了学生们关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师范生专业技能等问题,通过聆听张教授的讲座,同学们对于如何提升自我的未来就业竞争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极大地引发了同学们关于自我未来的思考。
25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海龙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现代诗经典文本解读分享”,通过对若干现代经典诗作的细读与阐释,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之美、意象之深,着重提升大家的文学感知与批评能力。晚间的交流沙龙学员们畅谈一日所学,交流学习心得,气氛热烈。
专业深化,师资赋能
8月26日,培训进入第二阶段的专业深化环节。上午,华中师大王洪涌教授围绕“汉语词汇课程的深度学习与研究”,从语料分析、词义演变及教学应用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为大家揭示了词汇教学的深层结构与研究方法。学员们纷纷表示,在王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对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发现。
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云教授莅临现场,为大家带来了《汉语言文学师范生语言知识的应用技巧》课程。刘院长授课语言幽默妙趣横生,他结合大量课堂实例,穿插自身现实生活经历,非常形象地为大家展示了语言知识和语言现象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刘云院长强调,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应当深切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要注重专业知识理论向实践转化。“刘老师的课真是太厉害了!他的授课让我感受到,原来那么复杂的专业知识都在我们的身边,有的甚至极为普遍。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过于忽略了现实运用的问题”,本次夏令营学员许彤同学如是道。
晚上的朋辈交流环节,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胡紫筠、文艺学研究生张琦两位学姐为大家真诚分享了自己的考研经验。学员们纷纷向学姐诉说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对考研规划的疑惑,两位学姐也一一进行了回应解答,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博物启智,文脉相承
8月27日上午,苏小露副教授以《文字、器物与文化》为题,通过对各种博物馆文物的介绍,解析了汉字文字的演变历史与深刻内涵,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字知识,又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下午,黄曼副教授为大家带来《明清小说专题研究》课程,黄老师以金圣叹评《水浒传》中的“武十回”为例,带领全体成员一起细读文本。在这节课上,大家深切感受到了金批本的精彩以及中国古代民俗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黄老师叮嘱同学们,一定注重在文本细读上下“真功夫”,避免毫无根据的理论空谈,给同学们带来了阅读方法的极大启发。
文心相照,未来可期
数日研学,转瞬即逝。27日当天下午五点整,随着结业仪式上热烈的掌声响起,本次夏令营圆满结束。在归程途中,同学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学问之道,在切磋,在琢磨,更在心灵的相照。

本次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文典班赴华中师范大学夏令营活动,是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践行“勤学笃行”校训精神,推动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活动,也是皖鄂两校深度交流与合作的一次有效尝试。这个八月,文典学子背着满载而归的行囊,信心满满地奔赴更明亮的方向。(撰稿:许彤 图片:王爽 审核:周红兵)